首页 > 生活点滴 > 怎样充分借助互联网自学?
2014
02-03

怎样充分借助互联网自学?

毛爷爷说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互联网思维的感染下,很多朋友都想利用闲暇时间,通过互联网来定向学习某专业知识,武装自己,好的,那下面我们就借助互联网,看看各路高手们如何借助互联网自学的。

154075956

 

 

 

 

 

 

 

 

 

刘喆的建议如下:

互联网只是一种资料来源(虽然在线教育貌似有所变革),和平时自学没什么两样:

  1. 先有个动力,是兴趣还是问题还是实际应用
  2. 有个大纲,如果完全不了解这块,先找本书按着书的思路走,看网上对这些书的打分,一般差不了多少
  3. 看书,抽象的部分到网上找图找视频找解说
  4. 有问题,看看有没有相关的论坛,找些大神聊聊
  5. 够胆量,找个这方面的教授,给他发邮件

从Google到Wiki到BBS,这个时代不是信息太少,而是太多。学什么东西都一样,看你有没有动力,有没有方向,有没有行动,有没有积累,有没有思考。

补充一下:
对我而言,互联网是个大图书馆,没网就没有现在硬盘上几个G的PDF(在此感谢所有扫图并分享的网友,虽然对作者来说侵权了,嗯,特别好的书我还是会淘钱的……),也没有Evernote上700+的剪藏,也不能在知乎看那么多的“亲历者”说。
印象中生医之类的专业书都忒贵,能弄到PDF版不已经省了不少钱么?再来些视频,呵呵。
“充分”不敢说,不过已经知足了。

———————————————————————

程浩的建议如下:

写在前面

有很多朋友写私信和E-mail问我:“我应该怎么读书?读不进去怎么办?读了记不住怎么办?记住了用不上又怎么办?”关于类似的问题,我每天可以收到十几封信件。但是碍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我真的很难每封信都单独回复。所以借着这个问题,我将一次性回复给所有人。不敬之处,还请见谅。

我会把自己所有关于读书和学习的方法,系统地梳理出来,然后一字不落地分享给大家。这些方法不是我原创的,而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然后经过实践,再根据自身情况作出的整合与修改,最后成型。我不能保证适合每一个人,甚至不能保证其方法的合理性。我唯一能够保证的就是——有效。

最后,这个方法只适合那些对学习和阅读有强烈欲望,并且有一定自控能力的人。如果你是一个必须依靠别人督促才能主动去学习的人,完全可以跳过本文不看。

正文

首先,一个人自学,很难。这个难,不是难在学习途径和学习工具,而是难在没有考试,没有人来检验你的成绩。考试虽然是一个万恶的东西,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考试的优点就在于,它能够告诉你此刻应该学什么。为什么有的人一晚上就可以背下整本书?因为有考试。只要有考试,就一定有重点;没有考试,也就没有重点;因为没有重点,所以全是重点。这就是为什么经常有人问“我想学习XX学,请问有什么建议”、“自学XX学,应该怎么开始”之类问题的原因。他们寻求的所谓建议,实际上就是希望有过相同学习经历的人,能够给他们画出一个重点,否则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开始。

其次,自学是一个非常枯燥而且漫长的过程。你花三个月去钻研一个领域,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提高。但是你花三个月去钻研一个领域,肯定会遇到自己难以突破的瓶颈。许多人走到这个程度就放弃了,因为他们会开始怀疑自己,动摇自己——这是我真正的兴趣吗?我的天赋是不是不在这儿?不然为什么我学得这么困难?要不然尝试一下别的领域?说不定会有新发现——于是,他们从一个领域跳到另一个领域,然后再次重复以上过程……

学习遇到瓶颈,其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像一个奔跑的人,迟早会撞到阻挡自己前进的墙壁。如果遇到墙壁就转弯,遇到墙壁就转弯,那你跑一辈子也跑不出这间房子。所以,无论你面向何处,你要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翻越自己面前这堵墙,千万不要转弯。墙内和墙外就是两个世界,业余和专业就是一墙之隔。

所以,自学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法,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制定计划,设立目标

计划是长期的,目标是短期的。无论学习什么,你都要先制定一个长远的计划。计划之下,再由多个短期目标组成。也许你的计划制定了三年,但是却只执行了六个月,可是如果你不制定计划,那你也许就只能坚持三天。一个人如果没有具体目标,其实很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双重干扰而放弃。绝大多数人的半途而废,起因都是自身的迷茫与浮躁。因为他们空有热情与想法,但是缺少计划与蓝图(具体参考我的另一个回答《人一般为什么浮躁?》)。

【长期计划】

以一个三年的学习计划为例。你希望自己三年后在该领域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你这三年内要阅读该领域的哪些书籍?你这三年内要掌握(指不必查阅)该领域的哪些知识?你在三年后将把这些知识用在何处?有没有衡量自己学习质量的标准?诸如此类。

要把计划列成一个详细的清单,而且要注明时间和完成期限。如果有两个人一起学习,相互监督就最好了。

三年后,这个学习计划到底能不能完成,其实并不重要。它只是一个方向,告诉你,此时此刻你还有多少事情没做,让你一刻也别闲着。而这个学习计划的核心,也就是它的关键之处,在于你全力以赴地执行了多少?是不是真的学了?是不是真的懂了?是不是真的会了?如果是,那这三年的时光,你赚了!

【短期目标】

1、细化制

把一个三年的学习计划,按照某种规律(逻辑、类型、阶段等等)分成三份,安排到每一年,然后再把每年的学习内容细化,安排到每一个月。因为一个月有三十天,所以可以把一个月分为三个周期:第一个十天,第二个十天,第三个十天,十天就是一个周期。确定这个周期学习什么,下个周期学习什么,以此类推。

最后再画一张每日工作表,自己每天晚上计划一下第二天的学习内容。看自己每天能用多少时间来学习?如果是两个小时,那么这些时间能够学习多少内容?比如读几页书?写几千字?整理几张笔记?收集哪些资料?这需要视个人情况和能力而定。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做太繁重的任务,当然也不能太轻松。太繁重的任务,容易出现抵触心理。太轻松的任务,又很难出现效果。所以,最好是那种踮着脚尖才能够到的程度。

2、奖惩制

短期目标的核心价值,在于清晰明确的奖惩机制。而所谓的奖励和惩罚,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限制。

我相信,每个人在一天当中,都会出现某些频率很高的生活习惯。比如,聊QQ,打手机,看美剧,刷微博,上知乎。这些生活习惯,如果不做就会带来一点麻烦或者不适,但又不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最适合用来当作奖励或者惩罚。

具体方法是,先规定自己每天刷微博或者上知乎的时间总量,比如是五个小时。然后计划自己每天至少阅读二十页书,一旦无法完成,则以一页等于三十分钟的算法,减去当日或次日刷微博、上知乎的时间。或者给自己增加一个每天运动的项目,比如每天慢跑三十分钟,少读一页则增加十分钟。如果超额完成当天的任务,就可以减去一定的运动时间,或者增加自己的娱乐时间。

奖惩制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强大的执行力,以及自我约束的能力。

可能有的人会说:“我在学校听老师的,在公司听领导的,在老家听父母的,在自己家听老婆的。好不容易有点空闲时间,学点自己喜欢的,为什么又把自己画进如此累人的条条框框里?”

没错。细化制和奖惩制的建立,的确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约束,甚至会产生一种潜在的压力。但是这种轻度的压力,正是一个人自学所需要的。兴趣和决心只能带来一时的学习热情,习惯和计划才是自学的主要形式。我们的懒惰心理与拖延心理,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就像此刻,可能有一千个人看到我的这篇文章,但是保存起来准备实践的可能不到一百人,而这一百人真正能落实到行动上的,顶多几人而已。绝大多数就是存起来,从此遗忘在电脑硬盘里。

二、记录分析,定期调整

【记录】

任何学习计划都不是完美的。尤其是刚刚开始学习的人,对新的学习领域不了解,往往低估眼前的学习内容,却高估自己的学习能力。所以,需要建立一个学习记录表,每天记录和观察自学过程中的一切变化。比如,你一天读二十页书,连续三天轻松完成。那是不是就能证明,你实际上还学有余力?是不是可以从二十页增加到二十五页?再比如,你一开始每天学习两小时,后来发现可以增加每天的碎片时间进行学习,那么同样是碎片时间,在公交车上读书和排队等候时读书,同样的时间内,哪一个环境下的学习质量更高?

记录的重点,一定要放在时间和内容上,目的就是观察自己在相同的时间下,如何能够学习更多的内容,并且更好的理解。

学习记录表可以自己绘制,也可以用《番茄工作法》的记录表为基础,作几个数据上的改良。具体情况根据自己的需求而定吧。

【分析】

学习计划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会面临两个问题:要么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要么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这时候,我们就要通过之前的记录表进行分析。如果学习效果有所提高,那么是哪方面的学习内容带来的提高?如果学习效果并不理想,那么说明这个学习计划的内容有所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从记录表上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你不能从每天学习的内容和时间上发现问题,说明你对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对该领域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而且缺乏基本的问题分析能力,那么我就可以认为你没有达到一个人自学的最低门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修正问题。

总之,这一阶段就是要做一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工作,让时间的价值最大化。

随着学习程度的深入,自身的水平也会有所变化,兴趣和方向也会逐渐清晰。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计划作出适当的调整。

三、收获总结,定向输出

【总结】

读过一本书,一定要写读书笔记。要利用所有学到的知识,写出一篇总结式的文章,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画线批改、寻章摘句的刻板方式上。笔记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写,千万不要套用别人的笔记格式,那完全是本末倒置。

笔记的价值并不在于内容,你就算记得内容清晰、数据翔实,复习起来也不会比翻一遍原文来得更快。如果仅仅是记知识点的话,在书上画线就够了。写笔记,目的是把书中的知识和个人的理解,两者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思路。笔记写成什么样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写笔记的过程。这同样是碎片知识内化为整体知识的过程。

将写好的笔记标注时间,然后存档。未来复习一本书时,随时往上面增加新的内容。

【输出】

把你这一阶段学到的东西拿出来展示给大家,一定要找到适合的平台。可以在知乎写回答,也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博客,也可以去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论坛写写文章,和有相同爱好的人打打笔仗。

写作就是一个思维整理与归纳的过秤,尤其是当你试图说服别人的时候,这一点就会变得尤为明显。你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回忆自己学到的知识,并且利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你还要思考文章的结构,怎么才能循序渐进地把一个复杂的道理讲得明白,讲得令人心服口服,讲得让人无懈可击。如果有某些细节自己不知道、不清楚,为了避免文中出现疏漏,你就会去查阅资料或者翻阅书籍,这就完成了一个巩固与复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你还会发现自己有哪些短板,还需要学习哪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一个人自学时,在孤立状态下难以发现的。

我读《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时发现,科学的进步来源于质疑和修正。那知识的进步来源于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碰撞和需求。人们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与他人进行思想和观点上的交锋,不仅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还会产生新思想的火花。所以,将知识输出的过程,就是与他人进行思想交锋的过程。

我读书最多,效果最好的时候,是自己16岁时,跟六位同样热爱日本文学的网友,一起建立了一个“竹林(取竹林七贤之意,羞愧得很)读书会”。我们约定每周阅读同一本书。到了星期天,七个人每人写一篇书评,在群里轮流谈感想。因为害怕自己说得不好,所以每次看书都恨不得把一本书生吞活剥,把书里的内容嚼得血肉横飞,目的就是为了能在其他人面前说出点儿别人没发现的东西。虽然那时候像个傻帽,看书看得十分做作。但如今我所读过的日本文学里,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当初硬着头皮读下的,而且每一本书的印象都非常深刻。

四、自我经营,时间盈利

我不得不说几句很残忍的话:其实在任何一个学科领域,自学的人,都很难超越科班出身的人。也许会有,但是少之又少。

那是不是说明自学就没有价值呢?

当然不是!自学的价值极其巨大,甚至可以说,人与人最大的差别,不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而是他们在业余时间学什么、做什么。所以人们常说,你的人生取决于晚饭后的两小时。但是这个价值,并不一定是安身立命的本事,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缓慢而彻底的蜕变。有时候,自学带来的价值,往往难以通过正面表现出来,但是却真真切切地影响了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而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很大程度上就是决定一个人性格与命运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认为自学的本质就是管理自己,经营自己,掌控自己,驾驭自己,最后得到时间上的盈利——时间价值最大化。

什么叫“经营自己”?

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假如你的名字就是知乎的一个专栏,发稿频率是一周一篇,关注者就是专栏的发行量,赞同数和感谢数就是读者的反响,评论就是读者的来信,那么作为专栏的作者,你该如何维护这个专栏的品牌?又该如何保证写出高质量的内容?在大局已定(各领域的大牛)的知乎江湖,默默无闻的你如何才能闯出一片天地?你读了那么多书,此刻它们能帮你解决几个问题?如果一个都解决不了,它们能否成为你创作的素材?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你发现自己的短板是什么?

“经营自己”就是别把自己当作一个有主观意识的人,而是看作一个工具。主观意识往往会带来许多干扰。在主观意识之下,你考虑更多的是“我想做什么”,如果是一个工具,你考虑更多的则是“我该做什么”。如果一个人不能管理自己,又如何管理别人?如果一个人不能赚取时间,又如何赚取财富?

说到底,人,终究是要学会使用自己,而不是放纵自己。

后记

我再说两件事儿:

一、我从来不认为自学的困难是无人指导,更不是没有学习的途径。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知识的成本空前的低,只要有足够的好奇心,我们可以通过无数种方式来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一切东西。任何困难都是一面等待我们翻越的围墙。唯一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开辟未知领域的决心和毅力。

二、无论学什么,一定要当机立断,今天写计划,今天就执行,别等别拖别准备。如果向人请教,不要问类似“XXX应该怎么学”这样大而无当的问题。问题一定要具体到某一个细节。你可以问“秦国统一六国具备哪些基本优势(虽然这还是一个大问题)”,但是你千万不要问“秦汉史应该怎么学”。不是说这个问题有多么深奥,而是因为它太过基础,太过宽泛,反倒没有一个答案。再举一个例子,你如果问“计算机应该怎么学”?我保证你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因为太过宽泛了,你只能问“如何使用Photoshop的蒙板和滤罩”?问题越小,得到的答案含金量越高。

嗯哼,开始学习吧!

最后编辑:
作者:修愚
wangqixing.com的主人,本站站长,很高兴认识您!
捐 赠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处,请支持作者!鼓励作者写出更好更多的文章!